close

DSC04579-編輯.jpg


平常家中電腦桌機的使用用途以上網為最多,其次是使用Lightroom來處理所拍攝的相片,由於Lightroom這套影像處理軟體很吃資源,故在六年前便把舊電腦升級。升級後的CPU為Intel Core i5-3570K,四核四執行緒,6M快取,基礎時脈為3.4GHz,而Intel CPU型號後面帶K的,代表配合適用的Intel Z系列主機板後便可進行超頻。

為了CPU超頻,當初的記憶體同樣也已先預留超頻的空間。雖然原廠規範裡寫說i5-3570K可超頻至3.8GHz,但實際測試後發現4.5GHz也是可以上的,之後再更高頻的我就不敢試了。CPU雖然可以超頻,但對於日常Lightroom的使用上,不超頻也已足夠應付。故為了善待CPU,平常使用時也就沒有刻意去超頻它。直到前陣子把作業系統升級為Win10後,Lightroom也順道升級到2019版,同時也再玩玩另一套傻瓜影像處理軟體Luminar 4,結果發現這套Luminar 4 比Lightroom 2019 還要吃CPU。因此心血來潮,也就想試試超頻之後,Luminar 4 在操作上能不能更流暢一些。

哪知,一超頻下去,CPU溫度瞬間暴升,導致蜂鳴器的溫度過高警示聲,時不時的就該該叫,若是使用Lightroom 2019 或Luminar 4 將RAW檔相片轉出為JPG ,更是一路該個不停,或許這就是超頻後的最大驚奇 @@"

看來原廠所附的散熱風扇僅能應付基本的文書機,若是要超頻,終究還是得再提升散熱風扇的等級。

於是立馬上網查了一下,發現現在普遍流行的是水冷式散熱器,不過我怕哪天要是水管暴龜,我的荷包肯定會大失血,加上我的老機殼有很大的可能無法支援安裝,故決定還是保守一點,升級個塔型散熱器(塔散)就好!

市面上的塔上百百種,蠻多網友推荐臺灣廠商「利民」的真魂系列塔散。而這一型的塔散有大小三種之分,分別是90M、120M及140M等型號。購買之前要先衡量看看自己的機殼高/寬度及與主板上其他組件間的距離裝不裝得下再來選購。

我的機殼還算大咖,所以到蝦皮去買了一個120M的規格,臺幣990元,含稅又免運費,順便還可賺一點點的Shopback的回饋金。
蝦皮賣場.jpg


東西很快就寄來,昨晚請咩幫忙去路口的小七超商領回來,今早起床後立馬來安裝。
DSC04566.jpg


脫光外衣之後,露出一片黃光。
DSC04564.jpg


要亂搞之前也是要先看看它的條件符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免得浪費時間。大致的規格如下,詳細的內容也可到官網去查看。
DSC04565.jpg


DSC04567.jpg


開箱後的內容很簡單,就一張沒中文的安裝說明書、一盒零配件及超大一個的散熱器主體。
DSC04568.jpg


零配件裡則有分包裝好的零件與一條散熱膏。
DSC04569.jpg


暗!打開老機殼的側蓋板,才發現主機板的CPU位置後方的底板竟然沒有開作業孔,原本想說可以不用拆主機板的如意算盤就這麼飛了。但其實也不能怪機殼啦,因為六年前還沒流行塔散啊 @@~
DSC04573.jpg


看來也只能認命的全部拆掉,把主機板取出來後重練,順便清一下機殼裡那堆積百年的灰塵 ><"
DSC04574.jpg


雖然只有安裝圖示,但只要平常有在組合東西的經驗,這圖示化的安裝說明書理應都看得懂才是。

而Intel與AMD兩種平台的安裝方式有一點點的不一樣。以我的Intel i5-3570K的1155腳位來說:先把最大片的黑鐵片(A)拿出來,接著把薄薄的那張白色塑膠墊片(B)疊在黑色鐵片上,之後把較長腳的螺絲(F)套上,而CPU腳位不同,孔位也會不太一樣,可以先拿主機板比對一下。

接著再套上比較小的四顆的白色塑膠墊螺(E),之後把由這三種配件疊組而成的背架從主機後後方對準孔位後套入四個孔。

翻到主機板正面,然後分別用有含塑膠墊片的四個螺母(G)分別鎖上從主機板後方穿過來的螺絲。接著再將另一個長形框片(I)放在剛栓好的螺母上,一樣對準四個角落的孔位,用短螺絲(H)將長形框片鎖入螺母固定。都鎖好後,基本上就完成具有支撐力的堅固底座。

接下來就是要把散熱器裝上,在還沒塗散熱膏之前可以先試裝一遍看看,確定沒問題後再抹散熱膏。

由於散熱器主體出廠時就已經把爪狀的方形塑膠保護套(L)裝在風扇上,只是裝得太低,安裝時會卡到我的記憶體,故先把保護套拆下,等裝好散熱器後再套上。
DSC04570.jpg


Intel和AMD的裝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DSC04572.jpg


拆完線、簡單擦拭機殼內部與原有的舊散熱膏,主機板上的散熱器固定座也處理完畢,接著就可以在CPU頭上塗上新的生毛膏惹。

廠商所附的這條TF4散熱膏還可以,具有9.5W/m.k的高效率傳熱能力,算是有一定程度的誠意。對一般用戶來說,散熱膏的好壞其實對整體的散熱效果的影響不大(大概就差個3~5度),比較重要的還是後端的散熱器,

但這不是說散熱膏就可以因此而不用塗,一定要塗,不塗的話肯定會屬的得很慘……!不過偶這次好像塗太多惹 @@~
DSC04577-編輯.jpg


再來就直接把散熱器主體壓在CPU上,有點黏,用力扭一下,瞬間有一種濕濕黏黏,卻又不失潤滑的港結 @@~

最後把另一塊配件(N)從散熱器下方穿過,兩邊對準框片中間的孔位後用短螺絲(H)鎖在方形框片(I)上,再把風扇套裝上,套好、套滿就完成了!
DSC04578-編輯.jpg


DSC04579-編輯.jpg


DSC04580-編輯.jpg


主機板怎麼拆下來的就怎麼倒著裝回去,組裝電腦最討厭的就是接那些小線,不知道現在主機板商和機殼廠商有沒有達成一致化的標準,直接一個規格的模組插上就好,不然每次要對那個針腳,對我們這種視力不好的老人家來說真的是有夠吃力的!

側蓋板已無收納線材的空間,只能這樣將就再撐個十年。裝好後發現,這種側吹式的塔散比下吹式的風流來得更適合我的機殼。原本機殼前方就有一個進氣風扇,專門幫那三顆傳統硬碟散熱,機殼後方則有另一個排氣風扇,整個前進後出的風流非常順!
DSC04582.jpg


搞定所有接線後,接下來就是關鍵的開機時間,成不成就看電源按下去的結果!
哈,一次成功,該在的都還在 ^^
DSC04583.jpg


風扇也都有在轉!
DSC04584.jpg    


CPU未超頻的情況下,升級塔散之前、後溫差如下:
升級前,從開機到一次開啟Chrome的九個固定網頁後,CPU溫度最高來到六十多度;
而升級後的CPU溫度則為四十多度,哇考,差了約20度!
01 無超頻-溫度.jpg               03 無超頻-新扇-溫度.jpg  


不用再進BIOS裡慢慢調參數,直接使用主機板廠商所附超頻軟體,讓CPU超一級上去。
調整超頻圖示.jpg


在超頻的情況下,使用塔散之前、後的溫差如下:
升級前,從開機到一次開啟Chrome的九個固定網頁後,CPU溫度最高來到八十多度;而升級後的CPU溫度則來到近六十度,也是差了二十多度,真讓我驚訝無比!
早知道差這麼多,就該早點換掉那原廠的爛風扇 ><"
02 超頻4080.49MHz-溫度.jpg               04 超頻4080.49MHz-新扇-溫度.jpg


在超頻的情況下,再跑一下常用的Lightroom轉檔試試,結果蜂鳴器都不會該該叫惹。
哈~溫度最高才六十多度,跟以前動不動就近一百度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05 超頻4080.49MHz-新扇-LR轉檔-溫度.jpg


溫度低一點,CPU才能活得久一點,只能說對這塔散,十足的相見恨晚!
既然新的塔散的散熱效果這麼好,那要不要再多超頻一級?唉呀,就別玩命了。Intel原廠對於這顆3570K的規範就只能超到3.8GHz,若再超一級上去,我看我的CPU肯定很快就玩完了 @@~

心血來潮,決定再用AIDA64測一下。
AIDA64 穩定性測試.jpg  


約4.0GHz超頻下燒它十分鐘(單烤浮點FPU)結果有點嚇人。
過程中沒發生降頻,算是穩定,但最高溫度來到89度,完全可以煎蛋,幸好平常使用時不會這樣喪盡天良的操它 @@~
AIDA64 穩定性測試-結果.jpg


再用CINEBENCH R15測一下CPU的跑分,517分,這分數對老電腦來說應該還算可以接受,畢竟高分是要用新臺幣堆出來的。
CPU跑分2.jpg


arrow
arrow

    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