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拍完螢火蟲後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的D600不是號稱寬容度很高嗎?那如果我在拍螢火蟲的時後,故意使用低ISO,讓地景曝光不足以減少雜訊的產生,然後再利用後製進LR硬拉曝光度的話,相片裡的雜訊出來會是什麼情形?
二話不說,馬上進行實驗。

利用桌上現有的工具-滑鼠當麻豆,然後將房間的電燈關掉。相機上腳架,使用拍攝當天用的Sigma 150mm/f2.8 Macro鏡,關防手震,光圈優先模式,光圈3.3

在上述條件下對滑鼠拍了三張RAW檔後,100%局部剪裁亮暗部,約300*300畫素。
第一張的拍攝數據是:ISO 1600,快門4秒;



對應上述第一張相同的曝光量,第二張的拍攝數據:ISO 100,快門64秒;



接下來第三張:ISO 100,快門2秒。



綜合上述可知,第一張和第二張理論上曝光會一樣(實際上不可能一模一樣,會差一點點),但第三張曝光量則比第一、二張少了5格,所以拍出來黑成一片!
      


重點來了,當我利用LR後製時,將第三張(ISO 100,快門2秒)曝光不足的照片硬拉亮至最高5格的曝光量,



結果可以發現亮度已和第一、二張差不多,但雜訊卻比第一張高ISO 1600、快門4秒的雜訊還要多。
   


這實驗結果不符我原先的預期,我原本期待利用高寬容度的特性進行後製會獲得比較好的結果,但我錯了!不死心,將高雜訊的第三張再利用LR進行雜訊的抹除(將明度調到最高100),結果得到:



把第一張高ISO1600和抹除雜訊後的第三張放在一起比比看,看起來是有比較好一點點,但相對也失去一些細節。
   


總之今天這個無聊的實驗也算是有一些心得,相同的曝光量,高ISO的雜訊一定是比較多的,而即使相機的寬容度高,還是要盡可能在一開始時就曝光正確,於後製時再拉曝光量的手法並非萬能!


arrow
arrow

    Ta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